《2015—2020 年中国 2853 个县 9000 万孕妇 HBV 感染情况:一项全国性观察研究》
《柳叶刀·西太平洋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民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王爱玲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2015—2020年中国2853个县9000万孕妇HBV感染情况:一项全国性观察研究》。这是中国最大的以人群为基础的针对孕妇的横断面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至2020年,中国孕妇乙肝病毒感染呈中度流行,且流行率持续下降。然而,在省级和县级水平上,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仍存在差异。
刘民介绍,作为重大传染病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HBV感染所致疾病负担最大的国家,也被认为将是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乙型肝炎威胁目标的主要贡献者。但有关中国孕妇HBV感染的流行特征,尚未见报道。
该研究的数据来自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艾梅乙项目)。研究结果显示,2015—2020年,中国大陆共有9087万名孕妇进行乙肝病毒检测,其中约560万名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中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从2015年的7.30%下降到2020年的5.44%,处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乙肝病毒感染规定的中度流行水平。研究结果还显示,与2015年相比,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省级和县级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也出现了下降。2015—2020年,大部分省份(90.3%)和县(76.96%)的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差异。
刘民指出,国家艾梅乙项目可以为更好地实现2030年消除乙肝的目标提供独特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在疾病早期阶段识别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及其高危家庭成员,以促进实现消除乙肝的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的目标。这需要在现有的国家规划和资源中更好地整合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以建立一个涵盖全生命周期的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的综合防控系统。未来的研究应在国家艾梅乙项目的基础上,探讨实现2030年消除乙肝目标的有效策略,以减少发病率和乙肝相关的死亡率。